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河北省 > 邢台市 > 信都区人物

孟知祥


[五代十国][公元874年-934年,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开国皇帝]

孟知祥

孟知祥(874-934),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建立者。后唐明李嗣源死后第二年,于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在成都正式称帝。建国号蜀,史称后蜀。他称帝后在其所辖地区颁布了一些对百姓有益的措施。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了使农业更好的发展,还组织人力物力对水利设施进行修缮。他还整顿了混乱的地方政治,派遣清廉的-上任管理政务,赢取了百姓的民心。但他在位半年即去世了,帝位由其三儿子孟昶继任。

人物生平

早年事迹

孟知祥成年后,得到晋王李克用的赏识,任命其为左教练使,并将侄女嫁给他。

908年(后梁开平二年),李克用病逝,李存勖继位,任命孟知祥为中门使。当时任中门使的人常因得罪而被杀,孟知祥便请求更换职务。李存勖便任命孟知祥为马步军都虞候,但要求他推荐可以担任中门使的人。孟知祥推荐了郭崇韬郭崇韬因此很感激他。

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将太原府升格为北京,任命孟知祥为太原尹、北京留守。

牧守西川

925年(同光三年),李存勖命其子魏王李继岌与郭崇韬讨伐前蜀。郭崇韬临行前,向李存勗推荐孟知祥,称其为平蜀后镇守西川的最佳人选。

不久,前蜀灭亡,李存勖任命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行使节度使职权。[5-6]

孟知祥到洛阳辞行,李存勖设盛宴款待,又对孟知祥道:“我听说郭崇韬有异心,你到成都后,给我杀了他。”孟知祥道:“郭崇韬是国家有功之臣,不应该杀他。等我到成都后观察一下,如果他没有异心便送他回来。”

926年(同光四年),孟知祥到达成都,而郭崇韬已被冤杀。不久,李继岌东回洛阳途中,先锋康延孝造反,攻破汉州(今四川广汉)。孟知祥立即派大将李仁罕会合任圜、董璋的部队前去镇压,俘杀康延孝,收降其部将李肇、侯弘实等人。

同年四月,李存勖在兵变中遇害,李继岌在渭南(今陕西渭南)被杀,李嗣源继位,孟知祥也萌生了据蜀称王的念头。他训练兵甲,扩大兵力,增设义胜、定远、骁锐、义宁、飞棹等军,命李仁罕、赵廷隐、张业等亲信分别统率。

履拒诏命

起初,李继岌班师回朝时,孟知祥索要的六百万缗犒军钱,还剩有二百万缗。任圜当时在西川任职,对此事非常清楚。后来,任圜担任宰相,任命孟知祥为侍中,要他将剩余的犒军钱送到京师。同时,任圜任命赵季良为三川制置使,监督此事,并控制两川赋税。孟知祥大怒,不肯奉诏,还将有旧交的赵季良扣留在成都。

枢密使安重诲觉察了孟知祥的割据意图,不顾唐明宗李嗣源已“罢诸道监军”的做法,任命客省使李严为西川监军,意欲加强对西川的控制。李严曾出使前蜀,回朝后又献灭蜀之策,蜀地百姓都很痛恨李严。孟知祥也生气的道:“各地藩镇都废除了监军,唯独我们西川仍然设置监军,这是李严想再立灭蜀之功。”孟知祥率领大军到达边境,希望李严能因为害怕而不敢来。李严得知后,神情自若。

927年(天成二年),李严到达成都,孟知祥设宴款待。席间,李严出示诏书,要求孟知祥诛杀前任监军焦彦宾。孟知祥不听,道:“如今各地藩镇都废除了监军,你凭什么到这里来?”命王彦铢将李严斩杀。唐明宗得知后,也无法追究此事,还派人把孟知祥被扣留在凤翔(今陕西凤翔)的家属送到成都以示恩德。

孟知祥任命赵季良为西川节度副使,让他参与决断大小事务。928年(天成三年),朝廷改封赵季良为果州(今四川南充)团练使,任命何瓒为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却隐匿诏书,上表要求让赵季良留任,未获批准后又派雷廷鲁到洛阳再三论请。唐明宗无奈,只得勉强答应。

同年,唐明宗讨伐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命孟知祥出兵三峡予以配合。孟知祥便派毛重威率三千兵马屯戍夔州(今重庆奉节)。不久,高季兴病逝,其子高从诲向后唐称臣。孟知祥便要求撤回夔州守军,被朝廷拒绝。孟知祥暗中指使毛重威鼓动士兵,自动溃散而回。

929年(天成四年),唐明宗要在南郊祭祀,向孟知祥索要一百万缗助礼钱。孟知祥认为这是朝廷要在经济上拖困自己,推辞不肯出钱,后来在无法推辞之下只得出了五十万缗。

举兵反唐

起初,安重诲怀疑孟知祥有反叛之心,便任命自己的亲信分守两川治下各州,并以精兵充当他们的牙军。929年(天成四年),安重诲任命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又将与东川节度使董璋不和的李仁矩任命为保宁军节度使、表兄武虔裕为绵州(今四川绵阳)刺史。董璋与孟知祥得知之后,非常恐惧,都认为朝廷要出兵讨伐。孟知祥虽与董璋不和,但还是采纳赵季良的意见与董璋结为同盟,共同对抗朝廷,并要求朝廷撤回派遣的节度使和刺史。唐明宗下诏抚慰。

930年(长兴元年)二月,唐明宗在南郊祭天,任命孟知祥为中书令。同年九月,董璋造反,攻破阆州(今四川阆中),擒杀李仁矩。不久,孟知祥也举兵反唐。

唐明宗得知后,下诏削夺孟知祥的官爵,并命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为正副都招讨使出兵讨伐。孟知祥则派李仁罕、张业、赵廷隐等人会合董璋攻打遂州(今四川遂宁),又派张武出兵三峡攻打渝州(今重庆)。

不久,唐军攻破剑门,董璋遣使求救。孟知祥大惊,派赵廷隐分兵去救。唐军却在剑州(今四川剑阁县)停止不进,孟知祥大喜道:“假若唐军急速赶赴东川,一定会解遂州之围,那我们的形势就危急了。如今唐军不再进军,我知道怎么办了。”同年十二月,石敬瑭在剑门被赵廷隐击败。而张武、袁彦超也夺取渝州、黔州。

931年(长兴二年)正月,李仁罕攻破遂州,夏鲁奇 。孟知祥任命李仁罕为武信军留后,派人拿着夏鲁奇的首级到石敬瑭军中。石敬瑭撤军而回。

当时,唐军粮草不济,石敬瑭又撤军而回,各地守将大都弃城而逃。唐明宗忧心战事,责问安重诲。不久,安重诲以离间孟知祥、董璋等人的罪名被杀,唐明宗派使者前去招谕孟知祥。

吞并东川

孟知祥得知安重诲被杀,自己在洛阳的家属安然无恙,便欲邀请董璋一起向朝廷谢罪。董璋道:“孟公的家属都安然无恙,而我的子孙却被杀了,我有什么要谢罪的?”孟知祥三次遣使劝说,董璋都不肯听从。孟知祥又派观察判官李昊前去,董璋更加怀疑孟知祥出卖自己,在盛怒之下出言侮辱李昊。李昊便劝孟知祥攻打董璋。

此时,董璋已经先对孟知祥动兵,攻破了汉州。孟知祥率赵廷隐等人出击,与董璋对阵于鸡距桥。孟知祥命东川降将招降董璋,董璋道:“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不能后悔了。”并在士兵的鼓噪之下攻打西川军。

两军刚刚交战,东川偏将张守进便前来投降,孟知祥趁此机会大败董璋。董璋败后,命儿子董光嗣投降孟知祥以保全家族。董光嗣哭道:“自古以来哪有杀死父亲来求活路的,我宁愿与您一起死。”于是和董璋一起逃跑。

董璋逃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后被杀,董光嗣自缢而死,孟知祥于是占有东川,但是也没有再向朝廷请罪。

建立后蜀

朝廷得知孟知祥吞并东川后,枢密使范延光对唐明宗道:“孟知祥虽然占据两川,但士兵都是东方人,孟知祥害怕他们因思家发动兵变,一定会借取朝廷的势力来威慑他们。陛下如果不屈意招抚,他恐怕也不会自己归顺。”唐明宗道:“孟知祥是我的旧友,因为被人离间才到如今这个地步,我为什么要屈意呢?”于是便派孟知祥的外甥李存瑰前去安抚。

李存瑰返回后,奉上孟知祥的表文,请求授赵季良、李仁罕、赵廷隐、张业、李肇为节度使,并索要刺史以下官职的封授权与蜀王的爵位,同时将福庆长公主已经病死的消息告诉朝廷。唐明宗为福庆长公主发丧,派阁门使刘政恩为宣谕使。孟知祥这才命将领朱滉前去朝见皇帝。

933年(长兴四年)二月,唐明宗任命孟知祥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行成都尹、剑南东西两川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蜀王,任命赵季良五人为节度使。同年十一月,唐明宗驾崩。

934年(应顺元年),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国号蜀,史称后蜀。不久,潞王李从珂与唐闵帝争夺帝位,后唐内乱,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归附后蜀。同年六月,孟知祥在迎接张虔钊等人的酒宴上突然发病。七月,孟知祥病逝,谥号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庙号高祖。

孟知祥墓

孟知祥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约7公里的磨盘山南麓,距北郊公墓西侧约0.5公里。长期以来,误传这是一座古代的砖瓦窑址。1970年冬,当地农民在改土中发现这是一座大墓。1971年春,由四川省博物馆会同有关单位进行发掘,起初还以为是大型明墓,其后随着福庆长公主墓志铭及玉册残简的相继出土,始知为后蜀孟知祥夫妇合葬墓。1973年市文管处成立后进行维护管理。1980年7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批准孟知祥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评价

张唐英:“知祥以戚里之亲,领三蜀之寄,馆留宫中,日宴卧内,其恩可谓隆矣。及明宗即位,重诲-,始构疑贰,遂变诚节。擅诛李严,专留季良,遂结董璋,攻遂、阆,其跋扈之心著矣。议者以王、孟僭窃,其恶均一。予以建之不臣,犹有可恕,尝论之于前矣。知祥始末臣于后唐,托葭莩之援,阶将相之贵,故当勤王戮力,为国藩辅,而乃亻间然自帝,不复顾忌,迹其素心,其乱臣贼子也。”

吴任臣:“同光之末,庄宗罹祸,明宗入立,中原非复沙陀氏有也。高祖雄据西蜀,肇造丕基,庶几乘时之英杰,议者辄以葭莩之戚,君臣之谊,责其不勤王,不谢罪,过矣。若乃叱斩李严,不动声色,驱除董璋,举无遗算,克定东川,奄有山南,倘亦所谓天授威武者与。”

蔡东藩:“蜀王知祥,乘间称帝,彼既知从厚幼弱,不久必乱,奈何于亲子仁赞,转未知所防耶!观人则明,对己则昧,知祥亦徒自哓哓耳。”


  人物关系:
儿子:
儿媳:
花蕊夫人 (883926) 五代十国女诗人
女儿:
妻子:
岳父:
李克用 (856908) 五代枭雄
岳母:
曹玉娥 (?~925)


  同年(公元87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934年)去世的名人:
李从厚 (914934) 五代时期后唐第三位皇帝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

下一名人:郭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