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新,字华一,号祖谷、茂复,县中和团北渡村(今上梅街道)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光绪三十四年赴省考入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机械科就读。民国2年(1913)参加留学考试,被选录赴美国,先入哈佛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后转入伊利诺斯大学电机系学习。学习期间,逐渐嗜爱数学,三年后转入色拉格斯大学,专攻数学。民国8年获数学博士学位,并应用“四元法”著《重力比较之理论》一书。次年继赴欧洲深造,就读于英国剑桥、伦敦大学。民国11年转赴法国巴黎大学,专听居里夫人物理讲座。翌年赴德国柏林大学,时值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讲授“相对论”,杨卓新与爱因斯坦深入讨论,颇得要领。其在国外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均有惊人见解,多次被推为各学会会员。
民国12年回国,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务主任。该校旋与法政、商业两专门学校合并组成湖南大学。次年,参与筹备成立湖南大学董事会。民国15年,将工、商、法三专校,分设理、工、法、商四科,杨卓新为理科学长。民国18年改为院制,杨卓新任理学院院长。后又兼任数学系主任,主讲数论、微分几何等课程。在此期间,亦从事哲学研究,探究宇宙之起源,且发展相对论,提倡“六维学说”,即除空间可分三维外,时间亦可分为三维,认为据此方可解释一些疑难现象。杨卓新认为人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电磁波的振动过程,有时振动受外界影响而变异,往往产生梦幻。
杨卓新教学之余,研究佛教经义,但并不崇拜偶像。在多次科学讲座或公开演讲会上,每将春秋经义、儒家学说、现代物理、佛教哲理等融为一体,发表见解。长沙报曾载有:“胡适之博士碰了杨华一博士一个钉子”的新闻,说胡适之至长沙讲学,宣传新学,辱骂佛教教义。杨卓新当场反唇相讥,斥其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依势欺人,干扰学术研究的自由,非群子也。胡因此取消继续讲学之安排而他去。
民国19~20年,代理湖南大学校长,而教育部季其任校长或教育厅长时,杨卓新又婉言谢绝。抗日战起,参与发起组织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湖南大学亦因之迁往辰溪县,教育部任命国民党湖南-李毓尧为校长,遭学生反对,李竟逮捕进步学生多人,杨卓新义正严词谴责李之霸道行为,并指出如事态扩大不可收拾,挡当后果之责不可推卸。当时教育部据此只好收回成命,李离任他去,被捕学生得救出狱。
民国32~33年,任湖南大学教务长,极力选拔贤能,深信后辈应强于前辈,学生应超越师长。湖南大学早期毕业生吴澍基留校助教,勤奋好学,对数学造诣颇深,深得杨卓新赏识。杨卓新曾在土木系毕业生茶话会上说:“我在美国考博士学位时的16道题,只需解4道即可,我解了8道,而吴能解10道题,他比我强同,比我聪明。”
1951年,杨卓新赴北京参加科学院教学研究所主持的全国高等学校理学院院长会议,并与章士钊、王揖范、徐特立等 参观游览北京。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撤销,杨卓新转入湖南师范学院任教,因年老体衰,辞去一切行政职务。1960年退休。1963年患胃肠病逝于长沙。